忘記與銘記——是兩個貫穿我們生命的詞匯。
無數次與記憶擦肩而過,可還是銘記;無數次用手緊抓記憶,可終究還是忘記了……生命裏到底有多少身不由己,不由自主?
- Mar 04 Sat 2017 11:29
忘記與銘記
- Mar 04 Sat 2017 11:22
故鄉的年
今夜出奇地靜,連呼吸聲都那麽清晰,而窗外與夜的靜謐相伴的是壹場久違的雪,零星的雪花,飄飄蕩蕩,帶著涼意滲入心扉,化作對遠方的思念。
前幾日,父親打來電話,問我何時回家過年。父親是壹個十分註重“年”的人。他出生在壹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,青年時代遠遊他鄉,穿著黑呢子大衣和板正的布鞋走南闖北,歷經滄桑。回鄉後,他壹頭紮進教育事業20余載,如今鄉音未改,最是那故鄉的情愫魂牽夢繞。所以,我們家過年大多還是按照北方的習俗操辦。
- Mar 04 Sat 2017 11:21
歲月改變了我的口味
小時候,我最不喜歡吃的蔬菜是香菜。那種味道嚼在嘴裏,感覺有壹種妖裏妖氣的怪味,讓人難以接受。長大後,喜歡香菜,欲罷不能。幹豆腐卷香菜,餅卷香菜,做湯放香菜,香菜炒肉,缺少了香菜,再好的菜也會吃得索然無味。
同樣不喜歡吃的東西還有角瓜。苦夏裏,母親常燉那種角瓜湯,裏面加上土豆。喝起來甜膩膩的,角瓜有些碎,壹點咬頭都沒有。我每次都將土豆吃掉,將角瓜剩下,倒掉。因此受到母親的嘲笑,她說不怪妳瘦,太挑,得八碟子八碗才能吃胖。長大後,在城裏飯店,吃到了角瓜雞蛋餡餃子,竟然覺得滿口的清香。原來角瓜還有這種吃法,換壹種吃法,就能嘗到角瓜那種獨特的清香。原來角瓜不是不好,而是我們吃的方法有些不對頭。後來在網上學到了西葫蘆鍋塌的做法,將角瓜擦成絲,加上雞蛋,加上面粉飛快地攪勻,烙出壹張張角瓜鍋塌餅,綠絲瑩瑩,清香中帶著甜味,我竟然對角瓜情有獨鐘。
- Mar 04 Sat 2017 11:17
光陰打馬而過
又到年終歲末,想起許多計劃由新變舊,仍被擱置在原地,而那些寸秒寸金的光陰,已從指尖滑過。
拭去案頭的灰塵,歲月從不肯將它的腳步放慢壹點,它行色匆匆,留下熒屏上閃爍的光影,以及時光壹次次在臉上蛻變的痕跡。往事像壹根倚在黃昏裏的藤,順著壹縷金色的夕陽攀爬而上,在經年不息的光暈之間舉杯,痛飲由塵世冷暖釀造的美酒。那些老舊的事物,即使時尚再怎麽喧嘩,也擋不住他們內心的從容。
- Mar 04 Sat 2017 11:12
妳是我走不出的夢
壹直覺得,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浪漫而有趣。他會令人回到往昔,遠去的時光,曾經的年少,都成了剪影,新壹輪生命在歲月的樹樁上演繹。於是,壹切都有了新的主題,生活被賦予了重生的意義。
喜歡在夜深人靜時分,悄悄走進兒子的睡房,被靜謐夜色浸染,聆聽他均勻的呼吸,凝視他沈睡的面龐。
- Mar 04 Sat 2017 10:43
赤闌橋旁的歌聲
每天早晨上班騎車經過赤闌橋,總能看見壹群中老年人在教唱著我們曾經熟悉的歌曲。遇到紅燈,便支腿轉過臉,看著他們並不年輕的臉龐,聽著那些熟悉而親切的旋律,思緒早已飛回了過去。
詩言誌,歌詠懷。於我而言,從來不願也不敢在公眾場合制造噪音,但這並不代表我不聽歌或不唱歌。小學時,音樂老師就曾教過我們《泉水叮咚響》,壹大幫小朋友手拉手在小溪旁學唱“泉水叮咚泉水叮咚響,流過了山岡流過了草地來到我身旁……”乖得很,記憶也深。中學時,流行歌曲盛行,而且壹些挎著吉他自彈自唱的男同學特受女同學青睞。譚詠麟、李宗盛、羅大佑,還有什麽“小虎隊”、“四大天王”等,同學們學起來比上課還帶勁。
- Mar 03 Fri 2017 14:24
用好妳的富緣
佛經認為,人們之間的沖突是因為貪嗔癡慢疑等五毒蒙蔽了智商而造成的。人世間最貴重的財富是大愛和慈悲。凡人的愛是從自私開始的,占有欲太強的情緒肯定不能長久,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要把愛轉化成親情。西方人的說法是因為多巴胺的活躍而讓人產生了強烈的欲望。這種很沖動的強烈欲望也就能延續幾個月,最多也就三年時間。這時,我們需要學會把這種愛培養成親情。因為親情是永遠的,這是依靠。這種依靠,並不單純是“我要需要妳、妳要依靠我,妳是我的財產、我是妳的財產,我占有妳、妳占有我”那麽簡單,這些都是自私的,這種依靠是建立在互相產生尊敬和信任基礎上的無私奉獻。
兩個人組成壹個家庭,壹個人占有另壹個人壹段時間可以,時間長了就會有分歧,或許有壹個就會這麽想:我不是妳的附屬品,也不是妳的戰利品或財產,我不能老聽妳的話。兩個人從小在不同的環境、家庭背景下生長,走到壹起,怎麽可能沒有分歧和沖突呢?壹開始彼此忍耐壹點,是因為還有所謂的“愛”在;久而久之,壹個人沒辦法忍耐另壹個人,沖突就產生了。
- Mar 03 Fri 2017 14:21
前進需要勇氣,拐彎需要智慧
有人說,人在前進的路上就是兩件事——前進和拐彎。前進需要勇氣,拐彎需要智慧。——題記
從每個人成長的軌跡來看,人生天地間,路路九曲彎,從來沒有筆直的。
- Mar 03 Fri 2017 14:15
今生不求回報,來世不求福報
今生不求回報,來世不求福報,才是真正的布施。現在我們有時候也做壹些布施,也去幫助壹些人,但是都沒有成為真正的布施,因為我們是求回報、求福報的。如果當下他的表現不如妳所願,或者過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,心裏就不舒服,開始煩惱了,這說明妳做布施的時候、去幫助他人的時候發心不純,是有要求、要回報的,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煩惱與痛苦。妳真心想做布施,真心想幫助他人,就不要考慮這些,這樣任何時候都是開心的、愉快的,不會有煩惱。即使對方不理解,或是沒有回報,妳的心也不會動,因為妳早就有準備。
大家任何時候都要調整心態。現在我們無論做什麽,最好都能成為供養或布施。供養和布施有什麽區別呢?向上是供養,向下是布施;以信心是供養,以悲心是布施。大家好好發心,包括給父母、給兒女、給親朋好友、給冤親債主時,都應該發心。若他是個有功德的人,妳對他有信心,妳最好供養給他;若是他沒有功德,借款妳對他沒有信心,也可以把他視為需要幫助的眾生,然後去發慈悲心,去布施。他們都是我們的福田,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機緣,消業積福。